4月27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格谢丽布拉特教授应邀做客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2023年第4期“洪楼译坛”,作了题为“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彼得堡形象及其国际传播”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俄语系博士后张洁老师主持,众多俄语系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格谢丽布拉特教授开门见山,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地图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第一个重点: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城市形象对比。
格谢丽布拉特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建城历史,然后以关键词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城市形象:圣彼得堡作为一座人造城市,它是冷酷的、官方的、人为规整的、文明的、非俄罗斯的欧洲城市;相比之下,自然发展起来的莫斯科则是真诚的、自然的、混乱的、俄罗斯的半亚洲式城市。可以说,两者的城市形象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随后,教授又从十九世纪的普希金开始,详细介绍了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和布罗茨基基等著名俄罗斯作家对圣彼得堡城市形象的文学描写,从而点出了本场讲座的第二个重点:圣彼得堡文本中国家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对比。
格谢丽布拉特教授带大家简要回顾了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对圣彼得堡的描写,指出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对圣彼得堡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沙皇时期的国家威严,此时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彼得堡是强盛沙俄的化身,是积极向上的象征;而自果戈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写圣彼得堡的城市形象时更喜欢从生活于其中的“小人物”入手,借“小人物”之口构建圣彼得堡另类的城市形象——灰暗的、模糊的、混乱的、充满云翳与幻影的,此时的圣彼得堡城市形象是负面的、阴郁的;而在二十世纪的布罗茨基看来,原本的圣彼得堡已经不复存在,他笔下的圣彼得堡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十九世纪作家们的致敬,因而这一时期的圣彼得堡城市形象是复杂多元、积极和消极并存的。
最后,格谢丽布拉特教授还总结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在俄罗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有关圣彼得堡城市形象的词汇线索,如гранит(花岗岩)、туман(雾)、серый(灰色的)等,这些词汇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描写圣彼得堡的文本中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圣彼得堡一以贯之、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复杂城市形象。
讲座临近尾声,张洁老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她表示格谢丽布拉特教授以圣彼得堡文本为出发点,梳理了从19世纪的普希金到20世纪的布罗茨基等多位著名作家对圣彼得堡城市形象的描写,总结了不同时期圣彼得堡的城市形象特点,详细分析了每个时期出现不同城市形象的原因,全面具体地展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彼得堡形象,揭示了文学与城市形象、社会时代发展间的紧密关系。格谢丽布拉特教授讲解过程中的丰富案例和生动分析对外院师生进行“俄罗斯文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本场讲座中,格谢丽布拉特教授通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讲述引起了在场同学的积极思考与热烈互动。本次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氛围活跃,对全院师生的文学素质培养和学术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