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李长栓应邀做客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作了题为“ChatGPT在理解、表达、变通中的作用”的讲座。讲座由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时卫国主持。
讲座伊始,李长栓将讲座分为两部分展开,一是对翻译的“理解”、“表达”与“变通”,二是如何应用ChatGPT来辅助翻译。
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理解”、“表达”与“变通”三种行为。理解是基础,要发现文字背后的主客观事实,忠实于原文和作者的意图,以达到“信”;“表达”则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再现作者意图和客观事实,确保语言流畅自然,以实现“达”;必要之时,再予以“变通”,确保译文不走样,以达到“切”。
他聚焦于理论层面,主要介绍严复、林语堂、钱钟书以及尤金・奈达等国内外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学者的重要观点,并以改写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例,强调“信”、“达”、“切”三者均可以涵盖到各家理论。
怎样做到“理解”、“表达”与“变通”?其首先是“理解”,可以通过补充逻辑主语和宾语、符合常识、澄清语法歧义等方法来判断是否已理解。为达到准确理解,要充分做好译前准备,擅于使用谷歌等搜索引擎来为翻译服务。接下来是“表达”,要用词准确、符合语法规范、搭配合理正确、信息传递流畅。并详解了怎样做才能符合一般写作标准,推荐大家去阅读余光中的著作《翻译乃大道》。至于“变通”,可以通过“不说”、“少说”、“多说”、“换个说法”、“换个形式”等方法,来实现“变通”之目的。为平衡作者、读者与用户这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翻译必须做到“信”、“达”、“切”,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便是“理解”、“表达”与“变通”。
随后,李长栓详细介绍了怎样使用ChatGPT来辅助翻译。他向大家展示了通过多轮对话沟通,利用ChatGPT达成语用目的的全过程,介绍了各类ChatGPT常用命令语。他强调,翻译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的理解,它只是一种帮助人类译员更好表达和变通的工具。
翻译是一门通识教育的课程。通过翻译获得的技能可以迁延,用来指导其他实践活动。我们要在翻译中学习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方法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时卫国高度评价讲座,称讲座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对我们全面认识人工智能具有启示意义,AI既是朋友,又是敌人,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本领,迎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盛玉麒认为,目前ChatGPT在语言应用上受到普遍推崇,是实现中文现代化的一种较好工具。讲座对于认识翻译的新模式颇具启发性,应将翻译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最先进的科技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海口经济学院教授曹春玲赞成“翻译即是通识教育”这一指导理念,只有将人与机器的结合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才能实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同时,ChatGPT也带来了新的命题,需要人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机器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差异及相互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杨本明表示,讲座使自己加强了对“理解”、“传达”的深层次理解,认识到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应深挖国内学者的翻译理论,并由理论出发,对论文进行指导。
日本大学特聘教授、日本汉语教师协会会长吴川认为,ChatGPT在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翻译案例涵盖面宽,文体不同,要求不同,仅依靠工具极受局限,还需要译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翻译语言的深刻理解。只有灵活运用工具,调用自身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翻译。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翻译学博导余承法高评讲座,赞同翻译是第一通识教育这一理念,只有多学习余光中等前辈大家的翻译理论,加强翻译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无论机器翻译多么发达,都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而使用ChatGPT要善于提问,通过多轮沟通,才能得出精准的结论。
在场同学围绕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纷纷向李长栓提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师生们均表示获益匪浅,今后要在翻译学习中积极探索ChatGPT的应用,加强跨学科交流,为翻译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时卫国做了简要总结,讲座在一片赞誉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专家介绍:
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兼做口笔译实践。曾在纽约、日内瓦、曼谷等联合国机构短期从事英汉笔译,并为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提供远程翻译服务;应邀为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翻译审校文件。出版教材专著十余部,如《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非文学翻译》、《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讲评》、《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CEA框架、范文及点评》、《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