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南水拾玉”调研观察团队对昆曲的发展做了更加深入的考察,首先参观了苏州昆剧院,接着有幸抵达苏州大学与对昆曲有深入研究的王宁教授进行了访谈对话,请教了解了昆曲发展更加详细的内容。
苏州昆剧院作为重要的昆剧承接单位,一直都是高质量的代表之一。团队略遗憾未能遇现场展演,但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咨询,了解到昆剧演出是定期举行的,在连年的发展中也不断向好,观众人数增多。
接下来团队对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的采访尤其让人受益匪浅!王宁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剧戏曲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在中国戏曲史、古典戏曲理论、古典戏曲名作赏读等方面深有研究,也一直以来强调发扬昆曲文化的重要性。
在苏州大学的访谈中,王宁表示昆曲学术研究重点不应该简单看向文学性,更不能忽视昆曲的艺术本体。对青年学生的教授可以结合视频讲戏,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昆曲艺术的整体魅力。以苏州为典例,作为昆曲发源地,多家昆剧院比邻,可以方便地欣赏昆曲。由此可见,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理优势,是各地地方戏曲艺术推出特色的重要因素。
尤其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昆曲传承与创新方面,王宁表示传承与创新之间要有度,当今现状讲传承应更多一些,因为只有对艺术传承到足够高的水平,才真正有创新。国力强盛带来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支持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资金支持到资料等保存工程,都值得传承者不断呼吁。尤其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全体重视,才使这国粹不断繁荣,启示我们要利用有更强大的主体来推动。而新时代的科技因素,在传播功能完全可以发展,但是不要忘记戏曲本质上的“现场假定性”,戏曲艺术绝不可以舍弃现场性。
个人方面来说,作为传承的直接主体,昆曲最终的归属应该是“植根于青年人的生命里、生活里,交融在一起,作为一种素养,作为一种骨子里血脉的东西”,而伸到不同的戏曲,我们都更应该看到这种精神内核,学会通过欣赏美来真正使文化活着。
文/梁潇 刘青桐 图/ 梁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