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渐渐成为快节奏社会中的一个关键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9年6月发表了一篇名为《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个系统分析》的研究论文。据显示,“抑郁症”位列2017年中国人死因第十位,相比较1990年的15名上升5个名次。
然而大部分人对其的了解停留在极其表面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比如否认其为疾病,反而觉得是“矫情”。为更精准地针对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程度进行相关知识科普,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研心”调研团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与应对能力”的调研活动。
调研团队于7月7日开展了匿名问卷调查。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抑郁心理且患病率逐年上升的现状,以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进行了抽样调研。回收问卷361份,实际有效问卷317份。根据有类似抑郁状态的人群,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大一的学生是由于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短时间内难以调整从而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大三的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两难抉择,易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便会产生抑郁情绪;大四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再加上毕业设计、答辩带来的学业压力,导致其在整个大四期间都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相比之下,大二学生由于度过了大一的适应阶段,学会了排解情绪和压力,且暂时无就业、考研方面的压力,所以心理健康状况是四个年级中相对最好的。
随后,7月11日,团队进行了线下的校园采访,采访内容包括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身边是否有患抑郁症的案例等等,并了解到约80%人身边都有患抑郁症的朋友。原因多样,如海外留学、读研等学业压力、产妇产后抑郁、孤寡老人抑郁、离婚失恋等,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大多是情绪低落、自我封闭等。
通过采访发现,尽管身边有抑郁症的亲历者,绝大部分同学仍表示不知道该如何与抑郁症亲友相处,以及当自己有疑似抑郁情绪时,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处理。在此,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1)帮助抑郁症亲友: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和协助患者积极治疗;陪伴与照料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规避引起其抑郁症的刺激源,并避免如“你要想开点”“别对不起爱你的人”之类对于抑郁症患者有施压作用的话语。当然,重中之重是做好预防自杀的措施。
(2)判断自己的抑郁状态:首先区分开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前者一般是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持续的情绪表现,而持久和严重的抑郁此时抑郁症的核心状况。当发现自己有符合抑郁症的表现并且症状持续出现两周以上而并无好转时,可暂时通过抑郁自测量表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估,但切勿自我判断,如有怀疑一定去正规三甲医院心理科诊断。听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且有规律地进行心理咨询。 (文/张月 管遥远 图/赵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