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外语学院诸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25年前的金秋时节,我,像今天的你们一样,走进了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校门,来到洪家楼校区当年的“西语系”即后来的外语学院学习。
回首过往,我在这一方菁菁的校园,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本科时光,经历了明亮而丰富的四年青春。青春,可以是一种永驻心间的心灵状态,然而,青春的时光,却是一段弥足珍贵、不会重来的生命旅程。看到在座的同学们正值青春,风华正茂,让我不禁回想起当年迈入这个校园的情景,回想起在这里与当年的同学们共度的本科时代、青春时光,可谓历历在目,始终是我心中珍藏的一帧帧青春岁月的底片。
时值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我在这里先诚挚地感谢母校,向诸位表达和分享我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首先特别感念本科时代的启蒙老师李志清教授。1994年,他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创立了第一个法语专业,并确立了英法双语的学制。他在1995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2005年获得法国教育统帅勋章。作为他招收的第一届14名学生之一,我在这里从零点出发,开始学习法语,并接受全面而高强度的学业训练。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最初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需要调用极大的专注力与细致的耐心,一点点去克服每一处困难,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的内在逻辑,乃至于渐渐地学会运用它去阅读和领会异域的经典作品,从而以语言为桥梁,进入异域的思想、文化与艺术的世界。在《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里呈现出所谓“技进乎道”的境界,而不能被忽略,这种境界要得自于在技艺的层面、专业知识的层面的日积月累、点滴的技艺精进,有了长时段的训练与心得,才有可能通向日后的转化,才有可能“游刃有余”。我们的启蒙老师正是手把手地引领我们扎实地训练基本功,同时也传授给我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探索新知的道理,并鼓励我们去拓宽知识的视野,鼓励每一个人勇于培养自己求知的好奇心,去充实与丰富知识的素养。
从1998年毕业到北京大学深造起,我经历了不同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深造、研习的漫漫求索的过程,而最初形成的综合全面的人文基础,正是受益于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本科时代。我永远记得,李志清教授在1995年时带我们一起精读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的著作,用法语、英语、汉语读诵伏尔泰在《老实人》里的训导:“让我们耕种自己的花园”。这也让我深深难忘,深受启发。专业的精研,是立身之本,是迈向多样未来的立足的根基。在园地里的每一分收获,都来自于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灌溉。
在本科时代,我就确立了进行跨文化对话与思想沟通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我与当年西语系的许多同学一样,在专业学习之外,也曾经选修、辅修了多个专业。那时候,外语学院邀请了文史哲各专业的教授、专家们来开设选修课程或者讲座,我也每周和一些同学们从老校区骑车到新校区本部旁听一些专业课程。就这样由点到面,由精修到拓宽,而这种全面修习的精神,后来一直贯彻在我长达十余年的求学、深造的经历中。可以说,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最初培养的人文视野、眼界的追求,深深地滋养了我们那一代学子们后来的人生底蕴,激励我们通过修习校训而不断地走向“学无止境、气养浩然”的生命境界。
在本科时代,我曾深深地感受到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这样一座综合型高等学府就读而获得的难得的、综合的历练。我参与了多个社团的活动,在本科二、三年级,曾担任过学校学生会通讯社社长、校广播站主编、校刊《青年园》的特约编辑,也体会到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社团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而这些社团活动,也让我有机会与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因而,本科时代,让我们很早地从懵懂的少年成长起来,塑造了独立的、奋斗的人格精神,在专业的园地勤奋耕耘的同时,也进行跨领域的学习与沟通。因而,在具体而综合的实践情境中,我们学习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深深地在他者的身上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召力。在那四年中,我们也真正发挥主动参与的自觉,参与运动会、文艺演出、举办展览、辩论会等等,在各种业余的群体活动之中,进行协调合作,共创共享,以不同的参与形式,汇通到山大人朝气蓬勃的校园活动之中,也领会到我们的祖先孔子的教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也曾与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外语学院的一群同学们,用连续两年的暑假时间,到沂蒙山区进行扶贫、送爱心的教育活动,真正地去践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儒家精神,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山区的学校。与外语学院的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研修之余,也曾一起去泰山峰顶看日出,去黄河河畔观彗星,开启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道征程。在与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们的沟通与合作中,我们学习他人的长处,打开小我的局限,也在共同实践、参与团队共建的过程中,改进了工作的水准。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本科时代,也真正让我从当年的一些优秀的同学们身上,看到了树立远大的志向的风范,体会到了胸无偏见,心怀阔达的求知境界。正如我们一起咏唱的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校歌所写,“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薪火传,学子要与前贤比肩”。这种取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也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一直激励着我。
在本科时代,山大的老师们就引领我们进入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而李老师也经常勉励我们去深入学习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由此出发,在后来跨越多个领域的深造、职业经历中,我也一再感受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不仅仅是在如字典层面的对应转译,而是需要诉诸于深入领会的能力,既需要深入到另一种语言、逻辑、传统的内部,也同样需要返归到自身的传统的深处,认识而跨越差异,在文化“之间”领会到汇“通”之可能性,通达他者的思想与文化,也以新的目光重新衡量自身的传统,从而真正地去传承和创造。
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本科时代所接受的扎实的治学训练,多样化的人文滋养,所感受到的奋取的活力,都激励我去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在本科毕业之后,也到各地——从北京到日内瓦,从日内瓦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去远方求索,去他乡研修和教书,也在近十年来致力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而正是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我曾度过了最有活力、青春无悔的四年时光,我感恩教导我的每一位老师,感恩在这一段旅程中曾相遇同行的每一位同学。请相信,在这一段充实的青春旅程中,播种下的知识的种子,也会在后面人生的一个个阶段里去不断地生成,而在这里所接受的正能量的光亮,也会充盈到整个生命的旅程之中。生命是有限的,更需要我们在每一个时段珍惜当下,进入具体的、历练的过程中,化有限为无限。
在25年之后,今天回到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回顾本科时代对于治学历程的滋养,我也重新深深地体会到,故乡的文化与母校的传统,所赋予我们的“人可弘道”的主体性精神。治学、体道,修身、弘道,在不经意间走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我才更加体会到,青春难再复,当下最可贵。最近的、拥有时,人们往往不够珍惜,在年青时,会渴望去他处、寻求别样的生活,而当回首时,才发现曾经拥有的有多么珍贵,曾经熟悉的也需要重新去领会,如同陌生一样需要去重新发现。在跨越了地域、文化的边界,经历了陌异性的考验之后,再回到生养的故乡,回到母校的怀抱,我也由衷感念这里曾赋予我的无比丰富的精神的滋养,如金秋的阳光一般的“爱”的博大的力量,也让我回忆起本科的时光时满怀温暖。在经历一些困境和不易的考验时,山东人、山大人所承载的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力量,也一直在给予我前行的勉励。
今天,特别感谢外语学院的领导们,感谢王俊菊院长、薛佩军副书记、刘洪东副院长、魏鲁鸿副书记,给我这一次作为校友代表参加新生们见面会的机会。今天,在重新踏入校门的时刻,我也感到自己所学所做的有限。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正如在本科的阶段,每当我们跨越了一些困难,在精进的过程中提高了一点能力,却又会发现,修习的场域是如此的阔大。作为90年代上半叶在山大学习过的学子,我曾深深地感受到“大”的视野的启迪,在与当年的同学们共谱一段永生难忘的青春篇章时,获得了知识的滋养,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师长们的引领下,练习成为修习者、耕耘者、开拓者,也领会到以所学去扩充、拓展“道”的责任与使命,在语际、文化之间,克服困难与障碍,促进世界的沟通与合作、相互的理解,也参与激活与重启传统,让我们的思想与文化在全球的视野中获得新生。
老子《道德经》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在于从眼下开始,从点滴做起,关怀每一个过程中的本末、重视每一次习练的细节。
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学习,是幸运的事。也愿大家学习荷花的自洁,柳树的柔韧,山岗的坚定,湖水的包容, 进行“刚柔相济”的生命练习。而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的本科时代,正是曾经赋予了我们这样的双重的、多重的力量的滋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亲爱的同学们,祝愿你们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开始一段充实的、愉快的本科时光,祝愿你们拥有由学习而快乐,由耕耘而满足,由攀登而提升,由转化而通达的青春篇章!
让我们一起庆祝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祝愿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和每一位山大人永葆青春的活力,创造存在的奇迹!
姜丹丹
2021年10月24日
写于济南,闵子骞路
学者简介:
姜丹丹(Dandan Jiang),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通道引进人才),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导师、哲学系硕士导师。曾在1994-1998年本科期间就读于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后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巴黎三大“现代性书写”实验室、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艺术与语言研究所进行比较美学、比较哲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09-2013)。法国人文科学之家访问学者(2008)、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2014)、比利时新鲁汶大学访问教授(2018)。
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研究员、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清漾(Young)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国际哲学学院终身通信院士(Correspondent)、学术委员会成员,国际哲学学院杂志《笛卡尔街》国际编委。
获得法兰西学院-路易·德·波利涅克王子基金会行政委员会科研奖(2020)、法国教育部学术棕榈骑士勋章(2015)、上海浦江人才(2011)、法国巴黎市政府科研奖(2008)等荣誉。应邀担任法国-中国联合制造的“达飞-索邦”号巨轮教母(2021)。联合国教科文(Unesco)第一届“哲学之夜”活动特邀(法文)报告人(2016年11月),巴黎东京宫第一届“理念之夜”特邀(法文)报告人(2018年1月)。
担任 “轻与重”文丛法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迄今出版85种)。曾主编法文文集《中国当代哲思》(Philosopher en Chine d’aujourd’hui,2011),主编法文文集《身体与去饰——东西方身体哲学的变形》(2019)。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文集里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有论文从法文译成日文。翻译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
近年来专攻哲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中法跨文化对话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