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汉毅,教授,硕导,1974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先后于同济大学德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以及德国美茵茨(Mainz)大学翻译、语言、文化学学院(FTSK)获得文学学士(科技德语方向)、文学硕士(德国外交和经济方向)和哲学博士(翻译学专业)学位,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民俗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德国民俗学、德国国情与文化。
自1995年起一直工作于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现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学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德语系主任。山东省外事翻译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德语翻译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员,山东省民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邮箱:baohanyi@sdu.edu.cn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1.《Die Rolle der Kulturinformationen in Phraseologismen bei der Übertragung von moderner chinesischer Literatur ins Deutsche》,2011年10月由德国iudicium出版社发行。
2.《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2012年12月由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出版社发行。
教材:
3.《老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2019年3月由济南出版社发行,第二作者。
4.《老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2019年7月由济南出版社发行,第二作者。
论文:
1.《阐释之阐释、学问之学问》,2023年2月发表于《汉学研究》,CSSCI。
2.《名称变迁视角下的德国民俗学史》,2022年7月发表于《民俗研究》2022年底4期,CSSCI。
3.《老子与现代生活》译后记,2021年10月发表于《周易研究》2021年第5期,CSSCI。
4.《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2021年10月发表于《文化遗产》2021年第5期,CSSCI。
5.《重塑国际视域下的禅文化自信》,2021年10月发表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4辑。
6.《2015——2019年德国儒学研究动态》,2021年5月发表于《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18——2019》。
7.《〈周易〉误译根源与翻译范式创新——以卫礼贤翻译为例》,2018年10月发表于《周易研究》第5期,CSSCI。
8.《文化迁变—卡舒巴城市文化思想评述》,2017年6月发表于《民俗研究》第4期,CSSCI。
9.《Zugrundlegung einer operationalisierbaren Kulturkonzeption》,2015年8月发表于《Harvest》第一期。
10.《红高粱文化对日耳曼民族的冲击》,2014年1月发表于论文集《莫言与世界:跨文化视角下的解读》。
11.《德国的鬼与驱鬼习俗》,2012年12月发表于《节日研究》第6辑。
12.《佛教文化在德国的交流—探索新世纪中国日耳曼学者的使命》,2011年8月发表于《德意志文化研究》第7辑。
13.《敢为天地再立心——读〈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有感》,2021年9月29日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14.《阳明思想在德语国家的传播史》,2023年4月《国际儒学发展报告2020—2021》
译著:
1.《Laotse und das moderne Leben》(原著:《老子与现代生活》),2021年5月由德国FCDB出版社发行。
2.《Ode an das große Reich der Mitte》(原著:《大中华赋》),2014年7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3.《变革管理》,2003年8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发行。
译文:
1.《德国首都柏林:各类族群的集聚地》,2015年4月发表于《民俗研究》第二期。
2.《世界—观:每个人的博物馆?》,2017年6月发表于《民俗研究》第四期。
3.《变迁作为遗产?城市传统作为“自相矛盾”的范畴》,2018年5月发表于《民俗研究》第三期。
4.《话语分析:知识结构与论证方式》,2018年5月发表于《文化遗产》第三期。
5.《城市,一个硕大的自拍照?——在舞台与舶来品之间游弋的城市性》,2018年11月发表于《民俗研究》第六期。
6.《欧洲文化遗产》,2018年发表于《节日研究》第十二辑。
科研项目:
1.“《论国学》德文翻译”,中华学术外译基金项目,在研,国家级。
2.“《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德译传播”,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在研,省部级。
3.“推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易学在德语国家的传播”,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已结项,省部级。
4.“以合适翻译推动佛教文化在德国的交流”,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已结项,校级。